在这季《十三邀》里,精神内耗的年轻人被治愈了

《十三邀》,又回来了!

有人赞叹这季节目有贾樟柯电影的质感,也有人说这简直是访谈节目中的《活着》。

随着镜头缓缓推进,每个嘉宾的故事一幕接一幕地展开,《十三邀》以一种静谧的力量,呈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不提供任何标准的答案。但它似乎已成为许多当代观众的“答案之书”,引导他们在生活的旅途中自我探索,发现属于自己的真理。

描绘百味人生

纵横交织当代的文化经纬

在匹兹堡的街头,桥梁如同城市的血脉,镜头慢慢推进,穿过这些充满活力的街道,最终定格在一间整洁有序的住宅门前,那里静静躺着的拐杖似乎在低语着岁月的沉淀。许倬云教授坐在轮椅上,依靠着电脑,沉浸在他的学术世界里。与此同时,上海的芭蕾舞教室里,女孩们在谭元元的指导下,身着紧身练功服,优雅地跳跃和旋转,她的每一个指令都像是指挥家的指挥棒,精准地引导着她们的动作。而在商洛县城,陈年喜在尘土飞扬的街头漫步,小贩的叫卖声和随风摆动的招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图景,远处烟囱的黑烟,仿佛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这位旷工诗人的生活,正是他笔下诗歌的真实写照。

《十三邀》第八季延续了该系列节目的多元视角,宛如一场思想的盛宴,邀请了从学术巨匠到平民诗人等不同层次的嘉宾,共同烹饪出一道道精神的佳肴。历史学家许倬云,以其深邃的历史视角,为观众提供了探索未来的钥匙;芭蕾艺术家谭元元,她的舞蹈如同流动的诗篇,展现了艺术的永恒魅力;矿工诗人陈年喜,用他朴素的笔触,描绘了生活的艰辛与坚韧……多个生命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共同拓宽了观众的认知边界,激发了社会各界的深刻思考。

空间,大若城市或小若家庭,都是盛放人们生活的容器,场景与秩序在这些空间之中铺展开。荧幕前的观众跟随着许知远,每一次推开空间的门,都是对世界多样性的一次新发现,见证着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共存。

“看完这期,格局都打开了!”“每集都是一个新世界的窗口!”“眼界提升神器!”观众在弹幕中对节目进行热烈地回应。尤其在“矿工诗人的浪漫与哀伤”一集中,人们更加深深共情于底层工人陈年喜的命运,“喜欢这样不加矫饰的访谈,倾听每个生命的娓娓道来”,“最直击人心的一期”。

相较于往期,《十三邀》第八季不仅在嘉宾类型上实现了横向的广泛覆盖,更通过第一期对历史学家许倬云的深入回访,纵向深化了对智者思想轨迹的探索,编织出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经纬。早在第四季,许知远就与许倬云探讨了当代人的生存之道。许倬云提倡“往里走,安顿自己”,鼓励人们在动荡的时代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五年后的回访,不仅是对个人思想的追溯,更是对时代变迁于个人命运影响的深刻展现。

与五年前相比,社会变化的多维性愈发显著,对社会结构和个体心态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一背景下,许倬云在节目中指出,当前公众迫切需要认识到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和独特性,鼓励人们超越物质和金钱的追求,探索自我实现、文化传承和全球意识的深层次价值。

与《十三邀》第四季相比,当前许倬云的身体已经大面积瘫痪,神经系统的失衡导致行动能力严重受限。特别是手部功能几乎完全丧失,仅剩下两根手指尚能活动,但他仍坚持写书传道。他讲起自己的日常生活借助于吊车于床榻与座椅间辗转。这种对生命挑战的坚强应对,深深打动了如今的观众,许多人表示在观看时全程感动落泪。

既有横向的多维视野,亦有纵向的深度挖掘。特别是开创性的回访,重启对经典主题人物的纵向追踪,不仅构建了思想脉络的连续性,还彰显了制作团队致力于打造具有时间厚度与思想深度的精品文化节目的坚定决心。

嵌入具体的生活

关注确切的附近

“看见年喜,我觉得我的生活挺轻浮的。自我惭愧,我对生活比他胆怯多了”。这是许知远坐在行驶于山路的卡车上,在茫茫山野间对着镜头坦诚说下的话。这样真诚的自我剖析在《十三邀》第八季格外常见,陈年喜那令人赞叹的文字背后,是他16年在矿洞中艰苦卓绝的生活经历,他坐在家中破旧的沙发上,咳嗽间流露出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假如我现在有一个比写作收入更高的事情去做,我真的愿意去做那个事情”,而芭蕾舞艺术家谭元元在谈及人生抉择时,则诚实地表示若能重来,或许不会选择这条充满挑战与牺牲的芭蕾之路。

在真实的世界里,生活从不缺乏粗粝与挑战。谭元元的舞台表现无懈可击,然而这背后是长期与伤病作斗争的结果。节目中,高难度的拉伸动作是她的家常便饭。谭元元提到,由于自己的腿部结构与常人略有不同,膝盖的骨头较为突出,因此她总是努力做得更加极致。孙曼丽在镜头前坦诚地展现了照顾患病丈夫许倬云的艰辛,她本人也遭受了头痛和耳鸣的折磨,这引起了那些同样承担家庭照护责任人群的强烈共鸣。节目里这些深刻而真实的叙述,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共鸣和精神上的启迪,更赋予了他们在生活困惑和挑战中前行的力量。

《十三邀》第八季不仅深入探讨了主题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将关注视野延伸至更广泛的普通人。不管是上海舞蹈学院门前孩童们对芭蕾巨匠谭元元的纯真仰慕,以及他们在避开镜头后的兴奋尖叫还是陈年喜之子陈凯歌放弃都市繁华,选择回归乡土、陪伴父母的温情抉择,都是更贴近大众的普通人的生存印象。

这些真实而细腻的记录,不仅映射出广泛的社会现实与个体命运,更展现了节目在人物刻画与社会议题挖掘上的专业性与深度,深刻诠释了对“人”这一复杂主体的多维度关怀与理解。

“生活如同这矿洞,曲折而幽深,但总有光亮指引前行”,陈年喜的诗句不仅是对矿洞的描绘,也是对生活的深刻隐喻。节目所倡导的,正是这种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和关注。它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嵌入在我们日常的行动和体验中,只有通过关注我们确切的周围,脚踏实地地生活,才能够发现那些指引我们前行的光亮,从而揭开生活谜团,找到生活的意义。

对自我的坚守

当代人英雄主义的注脚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在这季《十三邀》里,精神内耗的年轻人被治愈了外界的喧嚣有时往往盖过了内心的声音。从美国匹兹堡到陕西商洛,《十三邀》第八季跨越地域深度对话,探讨了如何在广阔而湍急的外部环境中保持自我坚定性并在信息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航标。

谭元元在节目上展示了她作为芭蕾舞艺术家的严格自律,这包括日常的高强度拉伸、授课、排练和创作舞剧。这种看似严苛的完美追求,实则体现了一种深刻的生命哲学——向死而生。谭元元对许知远谈到:“我觉得作为一个舞者他会死两次,第一次是舞台上。因此我要创作,创作就是消灭死。”

陈年喜,一个在矿工生活中坚守道德底线的诗人。在每次作业前的拜神仪式中,虽然按照老板的要求准备酒肉,但他在主持祭拜时,总是将祝词篡改成对自己和工友平安的祈愿。他坚持与那些只看重金钱的老板保持距离,正如他在诗中所写:“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而他的妻子,一位以种植香菇为生的农民,在刚结束农家灶台前的忙碌,为家人烹制出一顿家常午饭后,道出了她朴实的生活哲学:“忙起来就什么都没有了,人必须要忙起来。”

“普通人的出路在哪里?”这是当代年轻人最关心的问题。

《十三邀》第八季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坚定而有力的人生选择来展现可能性。谭元元是,陈年喜是,陈喜年的妻子也是!

屏幕中不断变换的时空背景和丰富多彩的故事,都是现实生活中与个人生活经验相呼应的镜像。学生党通过许倬云在战火中求学的叙述,会感悟到自己面前的习题不仅是学习任务,更是承载着国家未来的希望;谭元元的舞蹈生涯让人思考为梦想而付出的努力与生活的平衡;梁建章的分析让人深思人工智能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而陈年喜的坚持则展示了成年人生活中的不易与挑战。他们坚守自己的道路,这种坚持本身就是对观众选择自己人生道路、坚守初心的一种激励。

《十三邀》第八季以其丰富的人物故事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为观众绘制了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时代画卷,让我们不仅见证了个体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自我,更深刻理解了在挑战中寻找出路的重要性。以深邃的洞察力和人文关怀,为观众呈现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文化景观,《十三邀》第八季不仅是一次思想的探索,更是一次心灵的触碰,激励我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方向,坚定地维护内心的信仰。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奕闽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