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认真起来有多可怕
著名导演毛卫宁执导的电视剧《我们的河山》即将在临沂市沂南县开机拍摄。随着开机时间临近,他不断通过个人微博透露筹拍最新进展。
毛卫宁表示,这部电视剧拍摄和制作依然会首先坚持对细节真实的追求。真实的细节才会给整个作品带来震撼人心的力量,战争题材的作品更是如此。此前,他以这一理念导演的《功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真实展现了李延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志愿军“一级英雄”,特等功臣)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事迹,赢得超好口碑。现在,他的这部献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抗战题材剧自然让大家充满期待。
一个错过了季节的夏收
在8月29日发布的一条微博中,毛卫宁说:“一个作品的真实,首先体现在细节的真实。”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在导演《我们的河山》时将继续坚持自己一以贯之的艺术标准:用真实的细节讲故事。
在这条微博里,他一下子贴出13张筹拍现场的照片。他写道:这次《我们的河山》美术部门花了大量的精力来做这项工作,除了我们反季节的种庄稼,导演认真起来有多可怕现在正在进行的场景修建也耗费了许多心血。比如,图一(注:道具石板照片)这种石膏翻制的石板是用来修炮楼的,目前已经翻制了50吨,据说还不够。美术部门在当地三千平米的道具库已经搜集和制作了上万件那个年代的物件,总之我们希望尽最大可能做到细节真实。
从他贴出来的照片看,现场准备的道具除了大量的石板,还有那个年代战场上使用的各种枪械,骑马用的马鞍,群众纺线的木头纺车,织粗布的织布机,战士们行军的打包被服……总而言之,这些都是为了再现当时的真实场景。
毛卫宁说,《我们的河山》将正面书写人民战争史诗,真实展现敌后战场的“血与火”。要实现“真实展现”的目标,要做到这种艺术真实,拍摄时自然首先就要讲究细节真实。
例如,电视剧里经常要拍到夏收的场景。如何设置好这一场景,就让他煞费苦心。毛卫宁说:“现在更关心的是我们自己刚刚种的近百亩麦子,能不能在我们要拍到的十月变成一个夏收的景象。”
要拍夏收的戏,在当季拍摄,效果自然最佳。但是,到电视剧正式开拍时,肯定错过了这个时间。毛卫宁说:“经过咨询当地的农业专家,7月份租地种上了上百亩的麦子,到了拍摄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个收成不好的夏收。”
一般说来,农作物的生长与收获是要应季的,错过了季节,无论长势还是收成都会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有些长势起不来,可能稀稀落落的,有的干脆只开花不结果实。过季种出来的小麦就是如此,即使抽穗,但籽粒可能难以成实。剧组的“道具”麦田就面临着这种情况。
不过,这也未必就是坏事,对剧组来说可能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外惊喜。因为在那个战争年代,庄稼本就难以精耕细作,收成不佳,毛卫宁说:“抗战时期的麦子不用化肥,间距也大,收成大约是现在的四分之一。”如此一来,“收成不好的夏收”反而与当时的真实情景更相符。
当然,剧组也做好了二手准备,以应对麦田将来达不到拍摄要求的情况。毛卫宁说:“我们提前在6月夏收的时候,先购买了几十亩收割好的麦子,存放在仓库里,万一种地失败,我们把它种回地里。”
他说:“总之,《我们的河山》从种地开始。”其实,这也是再次强调,这部电视剧的拍摄制作从追求细节的真实开始。
一位名为“雪山眼镜蛇”的网友在导演的微博下跟评:“从挖1500米战壕到种上百亩麦子:论导演认真起来有多可怕。”这里的“可怕”显然有字面以外的含义,表达的是对毛卫宁这种导演理念和拍摄风格的高度赞赏,也表达了对他将带来的又一部高质量作品的热烈期待。
细节支撑起“天花板”之作
毛卫宁导演的作品通过细节来讲故事,擅长以细节讲故事,《誓言无声》《平凡的世界》《战旗》《梅花档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十送红军》等无不如此。
他导演的《功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更是如此。这部表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在抗美援朝期间战场风采的作品推出后,赢得超好的口碑,被誉为近年来拍得最好的一部国产战争片,是同类题材的一部“天花板”之作,不少观众因此改变了对国产战争片的“刻板印象”。能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毛卫宁的杀手锏正是那些生动又有说服力的细节。
《功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篇幅不长,只有6集,整个故事由若干细节串联编织而成,其中许多令人印象深刻。
剧中,李延年细心观察计算炮弹落点,并带领战士迅速通过敌人炮弹拦阻区的一个桥段,就是非常真实又特别有意义的细节之一。根据上级命令,李延年率领七连前往346.6高地增援。这个高地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美军为了夺取这个战略要地,在通往高地的必经之路上,利用炮兵射击,火力封锁了大约1000米的一段狭窄小路,形成了一片拦阻区,阻挡志愿军的增援部队。志愿军前面有两个连队冒着炮火冲锋,牺牲巨大。
李延年到达这处拦阻区,没有莽撞地指挥队伍冲过去。他来到阵地前,仔细观察敌人炮击情况,掐着表计算,基本摸准了规律:敌人一般是连续炮击1分钟,停止3分钟,如是循环。他还观察到,敌人发射的炮弹,主要落在封锁区的中心区域,两边落得很少。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测算,李延年给出了通过拦阻区的策略:待敌人炮击间隙,以班为单位,一组两个班,迅速往封锁区中心前进,跑到约150米的地方,新一轮炮击差不多开始,需要马上先跳进边上的弹坑里隐蔽,两边的弹坑基本是安全的;炮击一停,再拼命往前跑。
为了保险起见,李延年还亲自冒着炮火,先行验证了一次。他告诉战士们,策略完全可行:“我就在弹坑里面,躲避了敌人的炮击,安全地返回来了。大伙看看我,这俩胳膊俩腿一个脑袋,啥也没少。”
七连用这个办法,以较小伤亡成功通过这片“死亡之地”。
这样的细节很生动,很好看,而且还具有多重的特别意义。毛卫宁通过这样的细节告诉观众,志愿军能打胜仗,是因为他们不仅具有不怕牺牲的勇气、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同时他们一直在靠智慧打仗。尤其是在装备、通信、后勤保障等方面都严重落后于敌人的情况下能够打胜仗,不断战胜敌人,他们靠勇气,靠拼杀,也靠脑子,靠灵活作战,而绝对不是一味地硬干、蛮干。
正是从类似的一些细节中,毛卫宁让观众明白,志愿军能打胜仗,是因为这是一支党领导下的队伍,是一支有信仰的队伍,是一支有着保家卫国情怀的队伍,这是他们能够战胜强大敌人的力量源泉。《解放军报》曾经刊文评价《功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该剧打破了以往影视作品中军队政治干部的刻板印象,呈现出一名全新的文武兼备的政治干部形象,充分展现了基层政治干部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政治干部的认识。“我军正是因为有着众多像李延年一样政治工作能力强且军事素质高的各级指挥员,才有力推动了战斗力的生成。这部电视剧中反映的众多细节,为今天我们做好政治工作、提升政治干部综合能力提供了有益启示。”
更值得关注的是,剧中这些生动的细节都是有生活基础的,都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提炼和加工的。脱离了生活的艺术,往往走向呆板、虚假、空洞或历史虚无。
能通过电视剧讲清楚以上这些内容,又能把故事讲得非常精彩,这都是毛卫宁高人一筹之处,也是他的作品被誉为“天花板”的原因。很多同类题材的作品,欠缺之处也正在这里。我们也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些所谓战争题材大片,有大投入、大制作、大阵容、大场面,却并不为观众认可——主要还是缺乏生动感人的细节,或者虽有细节却非源于生活真实的细节,让人看上去既不合情也不合理,人物和故事都立不起来——这样的作品缺少了灵魂,即使投入再多、阵容再豪华,又怎能创造出与其投入相匹配的价值?又怎能打动观众,让观众叫好呢?
从《功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中,我们感受到了细节真实的魅力和力量。“从种地开始”的《我们的河山》,又将以怎样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故事、真实的精神力量撞击观众的心灵,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大众新闻记者于国鹏)